论我国腐败民俗化趋势的成因及对策

来源: 2018-08-09 05:58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转型期的逐步深化变革,反腐工作也同样进入了攻坚阶段,除了对官场的高压反腐之外,更要提防腐败民俗化的趋势。腐败和腐败民俗化之间必然会形成恶性循环,腐败民俗化在我国也正呈现加重趋势。本文通过剖析制度和精神两个层面,发掘腐败民俗化趋势的原因,探求遏制甚至是逆转我国转型期腐败民俗化趋势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腐败 民俗化 廉洁

作者简介:陈胤岩,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15级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055

“十八大”以来,在全社会的高压反腐态势下,基本遏制了官员之中的腐败之风,然而腐败民俗化的问题却尚未得到广大关注。所谓“腐败民俗化”是指:“掌握权力的人大都在搞腐败,而且成为一种习惯、风俗;人民群众对腐败的态度不是反对而是默许、宽容、参与,即腐败已经成为一种信念、道德和文化深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成为民众共同遵守、顺从的一种习惯、风俗,成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行为方式” 。那么腐败民俗化是否已在我国形成?学术界一致认为这个答案是否定的,但必须警惕的是我国正存在着腐败民俗化的倾向。

一、我国腐败民俗化的趋势

(一)腐败和腐败民俗化

分析腐败民俗化趋势,首先要探析腐败和腐败民俗化的联系与区别。腐败和腐败民俗化是紧密相关的,腐败为腐败民俗化提供了形成条件,腐败民俗化反之促进了腐败程度的加深,由此便产生了恶性循环。而二者区别在于,腐败源自贪念,自古便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任何体制都不可能将其彻底磨灭,只能尽可能减少腐败现象的出现。而腐败民俗化源自腐敗,是一个社会对待腐败的默许、宽容、参与的态度所形成的生活化腐败,因此腐败民俗化是完全可以消灭的,只是消除难度与民俗化程度成正比。另一方面,腐败虽不可能被彻底磨灭,但仍可通过制度法规的不断完善得以消弱。而腐败民俗化所形成的潜规则大多是制度法规无法触碰的地方,一旦形成“路径依赖”的巨大惯性,将很难进行逆转。因此,为保障我国转型期社会大背景的整体利好,必须要加以严防。

(二)腐败民俗化的趋势

虽我国目前尚未形成所谓的“腐败民俗化”,但腐败民俗化的趋势仍不容乐观。整体上看,腐败民俗化正呈现逐渐加重的趋势。一方面,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欲望也开始不仅满足于基本的物质需求,腐败行为的准入标准大幅降低,导致腐败已从其最初生长的权力圈和富豪圈逐步扩散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败行为的便利性不仅破坏了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还会促使人们依赖腐败。另一方面,人们对于腐败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在参与腐败变的更加容易的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主导力量得到不断的加强,逐渐形成了“官本位”思想向“钱本位”思想转变的趋势。人们对待腐败的态度不再是鄙视,取而代之的是默许、宽容甚至是参与。虽尚未将腐败当作是习惯、风俗亦或是信仰,但这种腐败民俗化的加重态势已不容小觑,刹住这种趋势也已迫在眉睫。

二、我国腐败民俗化趋势的成因探析

(一)制度层面的欠缺

若要通过制度规范来有效遏制腐败现象则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制度规范的科学性,二是实践落实的可执行性。几十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的制度规范众多,但总体而言在这两方面都略有欠缺。一是依照问题导向制定的制度规范必然缺乏预见性,还存在缺乏系统性等现象,导致制度规范的科学性欠佳。二是在实践中往往盲目依赖于制定制度规范,忽略了是否便于执行。并且由于规范制度的科学性欠佳也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频出,直接影响了规章制度在制定后的可执行性。制度规范因其自身缺陷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腐败在夹缝之中得以滋生的同时,也为腐败民俗化提供了可能。

幸而自十八大以来,政府和党中央从“八项规定”到“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一条条规章制度的相继出台,加之“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高压态势,已经基本遏制了腐败现象的发生,官员“不敢腐”的环境已经形成,也从根源上基本刹住了腐败民俗化的加重趋势。

(二)精神层面的匮乏

制度规范欠缺只是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可能,精神层面的匮乏才是腐败乱象的直接诱因,也是腐败民俗化趋势加重的主因。精神层面的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传统文化的糟粕

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不可否认,其中同样存在糟粕,而其也为腐败民俗化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首先,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致使“人治”思想根植于心。古代法律强调遵循封建礼教,法源于权,权大过法,致使人们习惯于托人办事而非依法依规办事。近些年来我国在法治社会的建设中卓有成就,但人们思想解放的速度却远不及社会进步的速度。由来已久的“官本位”思想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得以改变。人们更容易去默许、宽容甚至是参与到“潜规则”之中,由此,便促进了腐败民俗化的发展。

其次,“家文化”的负作用致使“关系网”成为腐败传播的重要渠道。中国人以家为单位的文化传统由来已久,甚至形成了“家国同构”文化。但当“家”的概念被放大后,却产生了负面影响。原本并无血亲的人因利益走到一起,权力大的人被默许为“族长”,“家族”成员可分享独特的“资源”,而不被大家认可的人不能成为成员,也将与“资源”无缘。“家族主义”的利益团体自然就成了腐败滋生的温床。加上受中庸之道影响,多数人常选择明哲保身或随声附和,致使拒绝腐败的成本远大于参与成本。人们为了有一席立足之地,只能主动加入到各种“关系网”之中,长此以往便形成了经济学的“路径依赖”。而这种“小团体主义”也必将导致民主精神和公民意识的缺乏,目中只有私利便自然会对腐败现象默许、宽容甚至是参与。

2.反腐倡廉文化氛围缺失

腐败民俗化必然与反腐倡廉文化氛围的缺失密不可分。我国当前的问题并非出在反腐倡廉文化本身,而是在于人们虽然对反腐倡廉文化都持认可态度,但却并未深入人心,更未形成积极的文化氛围。自“十八大”以来查处的官员之中,前脚刚大谈反腐倡廉,后脚就被组织带走调查并成为腐败典型的大有人在;还存在一些企业家一边反感部分官员的贪婪作派,一边为了得到不正当利益而伺机送上大礼;更有一些民众表面上对腐败现象恨之入骨,却在有机会参与其中时一马当先。endprint

导致反腐倡廉文化氛围缺失的原因有三点。其一,腐败的根源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欲望。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合法合规的收入已无法满足需求时,参与低成本的腐败便成了众多人的选择,反腐倡廉也就成了空洞的口号。其二,腐败的示范效应。在个体腐败获利并未被发现惩戒时,参与过腐败行为的人与未参与的人之间便极易产生学习、互励的行为,腐败的示范效应便由此生效,逐渐形成了个体腐败与群体腐败并存的现象。而在尝过了腐败的甜头,便很容易对腐败产生认同感。从而促使了腐败的传播,导致其逐渐向生活渗透。其三,廉洁教育的欠缺。廉潔教育的发展并未跟上时代的步伐,形式单一、缺少创新,部分地区甚至将其浮于形式,难以深入人心,就直接导致了人们心理防线的脆弱。

三、遏制腐败民俗化倾向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制度创新

遏制腐败民俗化的首要任务便是要弥补制度层面的欠缺,大力促进制度的创新。

首先,要保持现有的反腐高压态势,坚持依法治国方针战略,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腐败的成本,让官员和民众深刻认识到参与到腐败的后果及其所产生的恶劣影响。彻底刹住腐败民俗化的加重趋势,先让“不敢腐”成为常态。

其次,完善行政体系和权力监督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不断提高政务公开,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不仅确保政府能为民办事,还要主动去为民办实事,让人们习惯依法依规办事,也就直接扼杀了“潜规则”的生存环境。并且,在制度创新的同时也要时刻以科学性和可行性为前提,强调制度设计的预见性,确保新制度的有效性,保障制度创新的质量。

最后,要充分发挥网络反腐新渠道。积极引导民众的反腐热情,完善媒体和民众的监督机制。一是借助网络传播,使腐败现象能够快速得到相关部门关注;二是借助网络平台的公开性,开辟举报腐败新渠道;三是借助网民力量,收集腐败案件的相关信息,做到群策群力。因此,要进一步发挥网络反腐的作用,尽快建立科学、系统的网络反腐机制,充分利用网络反腐的优势,也要预防网络污蔑、造谣的现象。

(二)培养廉洁民俗

在大力促进制度创新的同时,也要谨防“制度痴迷症”。在腐败民俗化倾向的问题上,制度层面可起遏制作用,但若想彻底逆转腐败民俗化的倾向,还是要从问题根源的精神层面入手。而廉洁民俗也并非一朝一夕便可实现,要做好长远布局,从以下两个角度出发:

1.科学继承传统文化

要科学继承传统文化。一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对糟粕要毫不留情的进行批判,增强文化分辨力,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学习模式。加快民众思想解放的步伐,逐渐根除“官本位”思想,重点发展公益文化,预防“钱本位”思想的泛滥,从而使人们的思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二要促进“家文化”的改良。在肯定“家文化”之中,“忠”、“孝”等积极因素的同时,也要对其负面因素进行批判和修正,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腐败对自身和他人的危害。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坚持依法治国的总体方针,培养人们习惯于依法依规办事,根植法治社会的思维模式。以“家国同构”之中国便是“家”的思想为中心,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消除“家族主义”的小利益团体,引导“关系网”逐渐演变成为团结一心、积极进取的社交群体。

2.系统发展廉洁教育

实践证明仅靠打击腐败、宣传腐败的恶劣影响,效果是不尽人意的。要从“不敢腐”升华到“不想腐”,将腐败民俗化逆转为廉洁民俗化,还是要系统发展廉洁教育。首先,要正确认识廉洁教育。一是廉洁教育应具有普及性,不能仅局限于政府官员,还要深入普通民众之中。二是要明确廉洁教育的重要性。三是廉洁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注重长远性。其次,要丰富廉洁教育的载体。一方面,要在原有载体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丰富教育方式,优化传递内容。另一方面,要开发新的传递载体,将廉洁精神进行深度加工,再融入影视、文学等作品之中,潜移默化地将廉洁精神植入心头。最后,共产党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要充分发挥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利益观。要在“严党风肃政风”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引领民众加强法制意识、学习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荣耻观,筑好反腐的精神防线,为培养廉洁民俗打牢坚实的基础。

注释:

[瑞典]冈纳·缪尔达尔著.方福前译.亚洲的戏剧.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王沪宁.反腐败——中国的实验.海口:三环出版社.1990.

[2]杨春洗.腐败治理论衡.北京:群众出版社.1999.

[3]姬金铎.剖析腐败.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9.

[4]沈远新.儒家思想与腐败的民俗化.新东方.1999(2).

[5]卜万红.我国腐败问题民俗化倾向的路径依赖分析.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6]尚海.文化视角下腐败问题研究.郑州大学.2013.endprint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

首页 > 高中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