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及改进对策

来源: 2018-09-17 05:57

摘 要 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重要途径,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理念,提高大学生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文章运用实证分析法对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改进对策,为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大学生 法制教育 高校

作者简介:程连珍,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115

十八大以来,法治中国建设进程加快,全面依法治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布局。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启了中国法治新时代。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意义重大又深远。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概念、内容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概念

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国家法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大学生为法治教育对象,以法治观念、法治思维、法律知识为内容,提高大学生法治理念、用法能力和履行法律义务的教育。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要区分法治教育和法律教育。法律是国家规定的各种行为和规范的总和,具有强制性。法律教育是让人民群众了解和掌握法律的规定、范围和义务,能够遵法、守法,在法律范围内活动。法治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方式,相对于人治而言;法治教育与法律教育相比较来说,法治教育要广泛,它将法律教育包含在内,同时将提高国民法治素养、理念、思维等包含在内,目的是提高国民为推动国家、社会、政府的法治建设的能力。当前,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要与时俱进,要既能利用现有方式,也要积极探索新方式,赋予法治教育时代精神和内涵。

2.法治教育重在培养法治观念和信仰。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大学生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让依法办事成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和习惯。要通过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法律是法治社会中最高的统治规则,是衡量人们行为的最高标准,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观念影响行为,大学生只有树立了法律至上的观念,才能在行动上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作为社会公民一份子,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二)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容

1.法律知识的教育。法律知识教育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基础内容,要通过法律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法律规范、原则、体系,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知晓法律具有的指引、标准和惩罚作用,能用学到的法律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2.法治思维。培养法治思维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法治思维是指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法律逻辑对所遇到和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 在法治思维训练中,要特别强调法律的至高地位和优先地位,让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把法律放到最高地位,首先想到用法律解决问题,并使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3.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源于人们内心的对法治理想的向往,是人们对法治的自觉接受和认同并由此产生的信仰。在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中,要注重法治精神的培育,引导学生逐步做到让法治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二、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

1986年,国家教委发出通知,要求高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意见,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这些年各高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开展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就当前高校进行法治教育的相关部门和教师设置来看,很多高校并没有设置专门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教学单位和教师,有的高校没有设置法学学科专业,设置有法学学科专业的高校,法律专业的教师主要任务是为培养专业法学人才上课,所开设的课程、讲座,大多是针对法学院的学生和少部分选修法律课程的学生,科班出身的法学教师资源难以做到全校大学生共享。另一方面,面向广大大学生层面的法治教育,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实现,但目前在大部分高校,该门课程主要师资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一般来说并不是法律专业出身,自身的法律素养也不是很高,这样一来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法治教育资源的安排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现有的法治教育资源因配置不合理带来资源浪费。

(二)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和法治中国的要求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发达的社会,大学生已不再生活在象牙塔中,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就业中,与社会方方面面都有联系,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不少,涉及到的相关联的法律有《民法》、《婚姻法》、《行政法》、《劳动法》等,很显然,目前高校沿用多年、蜻蜓点水式、重理论轻应用的法律教学内容安排已远远满足不了大学生用学到的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落后于现实。

十八大以来,法治中国进程加速,全民普法和守法列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公民法治素养、法治观念要求更高,大学生是最易接受新知识的群体,他们理应先学一步,发挥对社会的示范性作用,目前高校的法治教学内容安排显然与法治中国的要求也相差甚远。

(三)大学生法治教育方式单一

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课堂教学,辅之以少量的法治讲座,方式比较单一。课堂教学普遍是教师讲解,理论性强,抽象不生动,缺乏对最新案例的运用和讲解。开展讲座通常是一个学期一次,但受制于讲座的时间,不能进行很好的互动和提问。少有开展各种活动进行法治知识的普及,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四)缺乏浓厚的法治教育氛围

法治教育方式的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用于法治教育的师资力量也较薄弱,不能推动学校法治教育形成良好的氛围。对法治教育课程大多采取的是闭卷考试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也不利于训练学生的法治思维。

三、大学生法治教育改进对策

大学生法治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需要学校和国家司法机关的多部门配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教育氛围,带来专业的、丰富的法律知识。通过对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以下针对措施,以促进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开展。

(一)提高对法治教育的认识

1.高校领导要对大学生法治教育有足够的重视,这是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高校领导要积极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对加强法治教育工作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从师资保证、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保障监督等作出应有的制度性安排和规定,形成科学、规范的法治教育体系。

2.要加强大学生对法治教育的认同。大学生要自觉接受法治教育,提高对法治教育的认同感,做到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法治知识的学习相结合,为未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法律规范基础。把法治观念、法治理念的培养融入到自身的成才成长中,努力成为自己一生坚守的信念。

(二)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优化配置法治教育资源

良好的师资、优质的资源是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高校要设置专门从事法治教育的教师组织和教师队伍,改变目前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从事法治教育的现状。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业知识扎实、案例分析能力强、教学方式创新能力强且具有一定的法治经验的专业教师队伍,以保障良好的教学体系和良好的教学质量。同时,加强与国家司法部门联系,联合开展法治专题教育,为高校法治教育带来丰富的校外法治资源。

(三)使用多种方式进行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要选择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注入时代的精神和内涵。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方式,根据时代特点和学生的兴趣制定和创新教学方式。如借助多媒体播放案例视频,使内容更具有直观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现实中的案例,教师给予专业指导。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可以采用情境再现法,对实际的案例进行情境再现,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去体会法治的重要性。学校也可以与司法部门进行联合,请专业的人员来讲述和分析案例,增强学生的接受度、认同感。

(四)创建良好的法治教育校园氛围和教育环境

1.高校要做到依法治校,做到依法办事,营造良好的法治校风。为法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好的法治教育环境能够对学生的身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高校可以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与法治教育相关的校园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加强对法治教育的认识和了解,如校园辩论赛、模拟法庭,也可以借助一些国家倡导的法律知识普及活动,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利用曝光的案例开展法治教育专题,既能学以致用,实践法律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法治热情,培养学生的法治信仰。

四、总结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鲜明代表,对其开展法治教育对我国建设法治社会、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国民法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法治信仰,丰富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精神,加快依法治国的建设步伐。

注释:

曹士贞、徐丽.论高校法制教育现状及对策.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4).52-55.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五部分.

魏胜强.论新形势下大学生法治教育创新.行政与法.2013(2).

姜明安.再论法治、法治思维与法律手段的区别与联系.湖南社会科学.2012(4).

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法学专家谈法治精神的培养.光明日报.2014- 12-23.

刘海宽.理工科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电子科技大学.2012.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

首页 > 高中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