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彤
抗战时期,由于战事屠戮和自然灾害的侵害,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陕西、四川、河南、安徽、山东等省的灾民和难民,生活苦不堪言,“贫家蔬食菜羹,但求果腹”,“着毡衣御寒者比比皆是”。灾民难民不堪忍受日军的蹂躏、灾祸的侵害或国民党当局政治、经济上的剥削压迫,大批逃往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避难,尤其以陕甘宁边区居多。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报告指出,抗日战争以来,广大地区遭到沦陷,广大同胞惨遭蹂躏,背井离乡逃难,无家可归,对于他们进行救济和安置,不使他们挨饿死亡或流为盗匪,是后方政权的一项重要工作。当时,从边区邻近战区山西绥远以及冀晋豫各省流入边区之难民,前后为数在 3 万以上。习仲勋主政时期,关中分区作为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所安置的移民、难民的数量约占整个陕甘宁边区的三分之一以上。
关中分区的难民、移民情况
关中分区是党中央初到陕北根据地时决定设立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划,下辖淳耀、赤水、永红、新正、新宁5县。关中分区地处陕甘苏区的最南端,连接著名的“八百里秦川”大关中,距陕西省会西安仅50多公里,所以,当时的关中分区被称誉为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这里人口稠密,经济条件、文化教育较好,人民生活安定,群众基础较好。难民们一般会选择从 这里进入边区。仅1943年关中分区就安置移民、难民4000余户,1.2万余人。为避免耽误开荒季节,关中分区动员当地群众2000个劳动力,帮助新来的移民、难民开荒。当时属于关中分区管辖的新正县是边区安置移民的重点县之一,从1941年到1943年5月,全县共安置移民1264户、4357人,约占当时新正县人口总数的21.4%。其中,马栏区安置移民最多。1940年以前,马栏区仅有334户,到1944年增加为1250户,人口比原来增加了3倍。这些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的同胞,自逃难到了边区,就有吃有住,获得了土地和工具,过上了真正吃饱穿暖、民主自由的安定生活。逃灾避难的移民、难民因此对边区和关中分区政府充满了感激之情。
1940年3月,蒋介石下令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封锁。5月,在陕甘宁边区设置南北两面5道封锁线,沿线构筑了大小9000多座碉堡。碉堡形状有四角形、五角形,种类分母堡、子堡。母堡驻排,周围三四个子堡,子堡驻班。堡距一至二华里,选制高点和要道修筑。堡与堡之间以交通沟相连,沟深、宽各一丈,堡周围有内外壕,深、宽各一丈。壕上架设吊桥通行,夜晚收起,断绝来往。这样严密的封锁线,将陕甘宁边区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封锁得像铁桶一般,使边区和关中分区的物资供应及对外往来受到了严格限制。直到1947年,封锁线才被解放军摧毁。
面对国民党的严密封锁,要安置4000户家庭、1.2万人口的难民、移民,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至少需要4000所以上的住房,粮食也要3000多石,还要有4000把以上的农具和几万亩农地,才能使他们安居乐业,这个巨大的生产生活需求,关中分区是怎样解决的呢?
多措并举,切实做好安置工作
鉴于关中地区的地理位置,1936年,中央在设立关中特区的同时,决定成立中共关中特委。据《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组织史资料》记载:“1936年1月,中央派贾拓夫等人到达关中,在原中共陕甘边南区区委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中共关中特委,贾拓夫任书记。关中特委机关驻新正县(今甘肃省正宁县)三嘉原的南邑村,下辖淳耀、赤水、永红和甘肃省境内的新正、新宁等5个县委。”1936年9月,党中央派习仲勋到关中特区工作,任特委书记。此前,前关中特委书记贾拓夫、苏维埃政府主席秦善秀、关中特区司令部司令员江华和唐洪澄、张邦英等党政军主要负责人已先期在这里开展工作。习仲勋等一批干部的到来,进一步加强了这一地区的领导力量。1937年10月,关中特委改为关中分区党委。
为了妥善安排移民、难民的生产生活,边区政府颁布的《优待移民条例》规定:“凡边区以外,因原地生活困难天灾影响无法自食,沦陷区人民不堪忍受敌人压迫进入边区及边区以内地少人多者愿移入垦区者,均称移民或难民。移民和难民开垦公荒,3年免交公粮,开垦私荒,3年免交地租,义务劳动在最初几年全免或酌减。”《条例》还规定,移民、难民不分阶级、民族、职业,一律享受现定之优待。关中分区在习仲勋的主持下,还通过各种措施安置移民、难民,如制定移民、难民暂行办法、成立移民、难民管理委员会,划定移民区等,千方百计地组织安置移民、难民,帮助他们开荒种地,发展生产,这些措施吸引了大批移民、难民来边区谋生。
关中各级政府对移民、难民的优待政策非常周到。据1943年5月30日《解放日报》刊登的时任淳耀县委宣传部部长的师源的报道:本县春耕期间,关于调剂粮食工作,颇具成效,按今春全县安置移民700余户,多系河南难民,他们最感困难的是缺乏食粮,而部分老户,去年歉收,亦需要调剂,故政府对于此项工作,甚为重视。自上月中旬至本月初以来,计政府已拨借救济粮620石,由政府动员有粮群众调剂了248.8石,总共868.8石。其中调剂给移民者占十分之九。由于食粮问题得到解决,更保证了本县开荒任务的顺利完成。
对于新到的移民、难民,各级政府除临时招待膳食,解决移民、难民的住宿问题外,还先后拨出救济粮1500石,农贷180余万(计赤水42万、淳耀37万、新宁36万元、新正32万、东区30万),帮助移民、难民解决农具、籽种、吃粮等问题。赤水县政府帮助难民打了300把镢头,并给河南难民妇女贷款5万元制作纺车。赤水合作社向移民、难民贷放棉花250公斤,并代募粮60余石,借粮350石。新宁各级政府规定,凡移民、难民初到,一律请吃一顿饭,并发动老户分别招待食宿。对移民、难民住所问题,分区发动老户代为其修旧窑、打新窑或腾让窑洞、房子;对移民、难民的口粮问题,一是政府无息借贷;二是老户低利借给;三是发动移民、难民开荒,多开多借;四是劝募救济。还规定,移民、难民开公荒地,谁开的归谁,并发给土地证,3年免缴公粮;开私荒地,移民有权使用土地,并发给土地使用证。同时,分区还发给移民、难民农贷,帮助解决农具、籽种等方面的困难。
据《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一书记载:
粮食:劝募了救济粮食500多石;人民又以低利借出了900多石,仓库借出了1400多石,总计3000石,移民吃到夏收。
住所:把遗留的破窑加以修理,又新修了很多窑洞草棚,仅新宁一、四区,就修了174孔窑洞,赤水新打窑洞60孔,淳耀搭了60多间草棚。这些窑洞草棚的修理,全由老户负责。政府关于这些老户,免去一部分义务负担(如运输粮、送草、送柴等),赤水还采取了还工办法。既照顾到新户又照顾到了老户,特别是有些移民和老户有亲属关系,老户就自动让出一部分住所,还有一部分是由政府向老户劝让的;经过这些方法得到的住所,至少在4000个以上,保证了每户至少有一处住室。
土地:由于新老户杂居,熟地或系老户让出伙种、或由老户租给,仅东区一、三区就让出熟地1404亩,新正二区让出243亩。在经过土地革命地区的荒地都是公地,任凭移民开垦,谁开的地权归谁,并发给土地所有证。在未经土地革命地区,以文约确定地权,凡属私地移民有权使用土地,并发给土地使用证。
镢头:350万的农贷,除过50万的青苗贷款,百分之六十五放给移民去买镢头。在淳耀还想了一个很好的调剂办法,就是移民把农贷借给老户驮盐,老户把镢头借给移民开荒,解决了双方的困难。
磨子:因为关中多是吃面和包谷,非磨子不行,于是就用农贷买了一部,老户借了一部,还在修理旧窑时挖出了一部,解决了这件生活中的大事。
劳动互助组织是大生产运动中成立的,各种劳动互助组织积极帮助难民、移民开荒种地,建家立业,克服生活上遇到的暂时困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宜耀县四区的劳动互助组织帮助移民、难民种地1335亩。在赤水县,由于劳动互助组织的帮助,移民难民多开荒1000亩。有许多班子规定了帮助移民、难民的办法,不准嫌移民、难民的饭坏,有的班子给移民、难民开荒时不吃饭(新正别岭村的班子)。有的变工队帮助移民、难民种地不要他们还工,也不吃饭(赤水陈建伯的变工队,11个人、14个牛这样帮助了难民14天)。
国民党的严密封锁导致边区经济困难,大量移民、难民涌入后更加重了边区和关中分区物资供应的困难,导致当地群众负担增加,尤其是在春荒青黄不接之时,群众生活更为困难。鉴于此,群众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自助互助措施。1942年,春阳坡头区一乡雷庄村村长、共产党员张廷益,发动本村群众首办义仓,组织全村15岁以上、50岁以下的男女劳力合伙开荒,建立义仓田。其收获作为备灾荒、救急济贫和社会公益事业开支。张廷益这一行动,得到县委和关中地委的重视支持。当年雷庄村开义仓田103亩,打粮近5000公斤。二区、三区积极仿效,共开义仓田580多亩,产粮1万多公斤。
义仓的管理办法大体为:各乡、村成立义仓管理委员会;向义仓借粮须经农民大会通过,管理委员会批准;义仓粮在每年青黄不接之际方可外借;凡参加开义仓田者,借粮一斗,年利一升,其他人年利三升;丰年对所借的粮本利并还,歉年还本欠利,荒年本利缓缴;不务正业、不从事生产者,不给借粮。
1943年,办义仓的经验在全县和关中地区被普遍推广,掀起群众性办义仓运动。当年,全县新开义仓田1100多亩,打粮10.9万余公斤。张廷益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模范,得奖3万元(边币),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严厉封锁,与此同时,国民党推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1940年,国民政府停止了对八路军的给养供应,加上封锁,造成边区经济困难。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在经济上、财政上日益陷于困境。为了克服经济、财政上的困难,1939 年 1 月,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在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首先提出“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的号召,动员边区军民自力更生、生产自救。1942 年 12 月,毛泽东又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专门作了《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的报告,提出了发展生产是边区最中心的任务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号召在边区开展全民大生产运动。
关中分区当时人口约为 12 万多,是陕甘宁边区人口最少的区,可开垦的荒地相对较多。针对这样严重的困难局面,吸引、妥善安置移民、难民,组织移民、难民开荒种地显得尤为重要。在党中央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下,习仲勋带领关中分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实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和政策。
1943年,关中分区仅移民就开荒3.87万亩。赤水县涌现出移民劳动英雄冯云鹏。冯云鹏所在的乡有移民、难民117户,400余人,刚来时生活困难。冯云鹏创办粮食合作社,筹集粮食,借贷给移民、难民,待到移民、难民有收获后,逐年归还。这种合作方式,后来在陕甘宁边区得到推广。
在陕甘宁边区党和政府关怀下,当地人民群众的帮助和照顾下,那些原来一贫如洗的移民难民,在一两年内不仅生活上自给自足,牛、犁等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也大大增加,部分移民、难民的生活甚至达到了中农或富裕中农水平。他们感受到共产党和边区政府对人民的真心实意。
安置工作取得巨大成功
关中分区的难民、移民安置工作,在习仲勋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据旬邑县志记载,该县1923至1935年人口徘徊于5万,1940至1945年徘徊于8万。人口总量从1923年的50256人,增到1945年的81184人。
在政府的优待政策之下,获得了生产生活资料的大多数移民、难民不仅脱离了贫困,实现了吃饱穿暖,慢慢地变成了自耕农。那些善于勤劳致富的能手们,发展得更快,有的甚至上升为富农。
1943年2月12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厅长高自立在《解放日报》发表题为《谈优待移民问题》的文章,文中指出:近数年来的事实证明:一无所有的难民和移民、迁移至边区后,一年即可打下生产基础,二年成家立业,三年以后既可成为中农以至富裕之中农——此乃普遍之现象。
在移入关中分区的4000户1.2万难民、移民中,传颂着这样的话:“八路军真好、爱劳动人,不爱流光蛋。”“要是没有八路军,咱们就是活不成了”。有的还说:“八路军比咱的亲生父母还好!”“见了公家人就好像见了自家人一样”。有位老婆婆感动地说:“我死了也要把八路军的好处告诉阎王爷……”一个难民非常感动说:“真是出门三步远,另是一层天!边区政府和人民给移民、难民的好处,我们是一辈子不会忘记的。”
(责任编辑:胡北)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