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儿
我手拿相机站在碧云寺门前的石桥上,帮一对偶遇的情侣拍照。山门前有一对石狮子,蹲坐于须弥座(安置佛、菩萨像等的台座)上,身躯瘦长,威武如生。听说石狮是魏忠贤所造,看起来也极具明代的雕刻技艺。
女孩儿接过相机,迫不及待抢着看与爱人的合影,脸上露出灿灿的微笑,如同碧云寺午后的阳光,看来照片拍得还行。男孩走过来向我道谢,我说:“甭客气,这里面是不是有一座孙中山纪念堂啊?”
“对,就在紧里面,特别安静,挺好的。”
一座清幽静谧的古刹
碧云寺位于北京海淀区香山公园北侧,西山余脉聚宝山东麓,是一组布局紧凑、保存完好的园林式寺庙。创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后经明、清扩建,始具今日规模。寺院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造。整个寺院布置,六进院落为主体,南北各配一组院落,院落采用各自封闭建筑手法,层层殿堂依山叠起,300多级阶梯式地势而形成的特殊布局。因寺院依山势逐渐高起,为不使总体布局景露无遗,故而采用迥旋串连引人入胜的建造形式。
说是碧云寺在香山公园以北,倒不如说在香山公园之内贴切。香山公园售票处的工作人员很干脆地告诉笔者这叫“园中园”。和很多北京人一样,我对这个概念一点也不陌生,好比去天坛公园看天坛要再买一张票;去北海公园看白塔要再买一张票;去香山公园游碧云寺您也得再买一张票。当然这种方式也会带来一点好处——“园中园”的游客很少,十分清静——很多游客走到这里发现还要再花10块钱买票,都望而却步,一瞬的犹豫后决绝走人。
我看着那对小情侣的背影渐行渐远,转身穿过山门。迎接我的是哼哈二将殿——坐西朝东,面阔三间,歇山灰瓦顶,檐下饰有斗拱。在二将殿里,立着泥质彩塑二将像,高约4.8米,色彩鲜艳、惟妙惟肖犹如真身下凡。我凝视了一会儿哼哈二将,两位天上的“保安大人”龇牙咧嘴、双目睚眦,估计心术不正的人看时间长了,要吓得荡了三魂、飞了七魄。哼哈二将殿的两侧分列钟楼和鼓楼,形成碧云寺的第一进院落。
再往里走,就是寺庙的正殿了,殿里供着弥勒佛,殿前设有香炉,香气缭绕,台上矗立八棱经幢二座,上面遍刻经咒。听殿内的工作人员说,弥勒佛殿原有“四大天王”守护,但在北洋军阀时期被毁于一旦。
我走进下一进院落,已是寺庙大雄宝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坐像,左有迦叶尊者和文殊菩萨,右有阿难尊者和普贤菩萨。山墙上充斥着姿态各异、形象活泼的彩塑十八罗汉和《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神话故事壁塑,云山缥缈的境界,形之于立体雕塑上,增强了立体感与真实感。绕过释迦牟尼塑像,后面是观音菩萨以及善财、龙王、龙女、韦陀等像,四周衬以观音菩萨悬塑,以及山石云海等,同前殿浑然成为一个整体。大殿后有八角形碑亭,碑亭内立有乾隆爷御笔亲书石碑,记述了乾隆十二至十四(1733~1735)年间重修碧云寺的过程。
第四进院落以菩萨殿为主体,面阔三间,歇山大脊,前出廊,檐下装饰有斗拱,匾额上为乾隆御笔“静演三车”。殿内供奉五尊泥塑彩绘菩萨像,正中为观音菩萨,左为文殊菩萨、大势至菩萨,右为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东西两壁塑有高1米左右24诸天神和福、碌、寿、喜四星像。塑像四周也有云山悬塑和小型佛教故事雕塑。院内古树参天、枝叶繁茂、雕梁画栋、步步为景,而且十分恬静,空气中似有如无地飘着诵经声和知了声。
中山与香山的不解之缘
孙中山纪念堂在碧云寺的第五进院内。这里原本是碧云寺的普明妙觉殿,但由于孙中山的关系,这座香山东麓的小寺庙俨然非比寻常了。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10分,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3月19日,中山先生的灵榇停放在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社会各界隆重公祭后,于4月2日灵榇移至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石券门内暂厝。4年以后,南京中山陵建成,当年5月26日“国民政府”移灵南下,6月1日中山先生的遗体于南京中山陵奉安礼成。之后“国民政府”为纪念中山先生遗体暂厝之地,就在普明妙觉殿设立了“总理纪念堂”。想来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逝世后灵柩暂厝北京香山碧云寺,一生与“香山”结缘,笔者不禁感叹这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我若有所思地来到孙中山纪念堂前,纪念堂面阔五间,大红门扉,正门上方悬挂红底金字木匾,上为宋庆龄手书“孙中山先生纪念堂”。纪念堂内正中安放着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暨全国各地中山学校敬献的中山先生汉白玉全身塑像,左右墙壁上镶嵌汉白玉石刻碑,大理石须弥座上雕刻有各种花纹,白底金字,上书《孙中山先生致苏联书》。堂内一侧陈列着孙中山的遗墨、遗著;一侧安放着1925年3月30日苏联人民送来的玻璃盖钢棺——我心头一沉,想到为国人鞠躬尽瘁的伟大领袖溘然长逝,不禁扼腕唏嘘。正厅两侧的中山先生纪念堂展览室集中反映了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生,为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山先生的生平、生活及革命业绩提供了珍贵、丰富的教材。
我走出纪念堂,来到岑寂的院里,微风摇曳着银杏叶。一位胸前挂着相机的中年人站在我旁边,一看就知道是位老香山客。他说:“退休后我常来香山拍照片……我父亲当年参加过孙中山的送殡,当时参加送殡的人听说有30多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各大中学校学生、民众和国民党官兵。他们沿途高呼‘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中山主义万岁、‘国民革命万岁的口号。我父亲从西直门一直跟随送殡到碧云寺,这样的人不下两万。因碧云寺在山上,人们为了平稳地把灵枢运上去,就先顺着山道地形,用木板搭成长坡,然后再用几十丈长的麻绳,拴在灵车前端,由执绋人挽曳上来,很稳当地把灵车拉进碧云寺内。”景物飞逝,我仿佛回到86年前,站在送殡的人群里,看着人们淌眼抹泪、呜咽不止地送走中山先生,在这灵堂前不肯离去——我和这位陌生人各自陷入沉思,在沉默里缅怀一位伟大的逝者。
“青山有幸伴中山,同志无由忘高志”
塔院位于碧云寺的最后,也是全寺的最高点,从这里鸟瞰山下一片葱郁。塔院南部有雕工精致的汉白玉石牌坊,牌坊两侧各有八字形石雕照壁,照壁正面刻八个历史人物浮雕,并有题名,左有蔺相如为节,李密为孝,诸葛孔明为忠,陶渊明为廉;右有狄仁杰为孝,文天祥为忠,赵壁为廉,谢玄为节。照壁小额枋刻有八个大字,左为“清诚贯日”,右为“节义凌霄”。石牌坊后有两个八角形碑亭,南北相对,亭内放乾隆御制金刚宝座塔碑,左亭内为满、蒙文,右亭内为汉、藏文。
“九龙柏”是生长在金刚宝座塔顶后部的一株古柏,高约6米,因枝分九杈,酷似九龙腾舞而得名。传说民国初年孙中山来到碧云寺登顶金刚宝座塔时,看到塔上柏树濒以枯萎,于是亲手去掉压在树干上的积石,扶植古柏。当年孙中山的灵柩就暂厝在“九龙柏”下的金刚宝座塔内。
先生灵柩在金刚宝座塔安放了整整4年。其间军阀割据、兵荒马乱,马湘、谭惠带领的守灵卫士们任重道远。1927年,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奉系军阀直鲁联军总司令张宗昌连连败退,9月18日他到北平开会,听信国民党胜利是因为孙中山灵寝在碧云寺,得了风水的谣言,为了破坏国民党的风水以扭转败局,就向也十分迷信的上司张作霖提出了捣毁灵寝的主意。幸亏张作霖的智囊杨宇霆从旁劝止,被张宗昌说动的张作霖才暂时作罢。张学良一向敬重孙中山先生,得知此事也警告张宗昌不许胡来。时任香山慈幼院院长的熊希龄情急之下面陈张宗昌道:“各国政党,政见容有不同,而对于党魁,则无不互相尊重,孙总理灵寝应当加以保护。且香山慈幼院近在一隅,孤贫儿童多为阵亡军人子弟,尤需令其安宁。”并请求张宗昌派“受有教育之军官团一连驻山保卫”。在多方压力下,张宗昌勉为应允,派督战队长康万胜率领军官团进驻碧云寺,与守灵卫队长马湘共同保护。
1929年,根据孙中山的遗愿,国民政府决定移灵南京中山陵,移灵前政府要员孔祥熙登塔巡视,发现当年经孙中山扶植过的“九龙柏”青翠茂盛,兴奋之余特撰写“总理亲手扶植塔顶侧柏记”,以示纪念。而孙中山换下来的民国大礼服、大礼帽等衣冠,仍放在原来的楠木棺内封存在石塔中——花岗岩砌筑的墓墙上镶嵌着汉白玉雕凿的墓碑,上面镌刻着“孙中山先生衣冠冢”八个大字。2006年4月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来到北京,曾专程来碧云寺拜谒孙中山衣冠冢,在金刚宝座塔前的庭院里他手植了一棵“纪念树”白皮松,并留下“青山有幸伴中山,同志无由忘高志”的感言。
韶光隙驹,如今来金刚宝座塔参观的游客都会在孙中山的衣冠冢前驻足、沉思一会儿,缅怀这位伟人。一位带着小孩的游客说道:“我们从浙江过来的,特意带着孩子看看孙中山纪念堂。伟人嘛,孩子们不能不知道。”
(编辑 韩旭)
hanxu716@126.com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