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难撑估值的蜜芽进退两难?

来源: 2019-10-18 15:16

核心提示|赞助晚会、节目,地铁楼宇投放广告……2016年,蜜芽一系列大手笔的烧钱营销并未在业绩上提升多少,而距离去年蜜芽D轮融资过去已接近一年,目前亟待融资回血的蜜芽未来的路在何方?

母婴类目中,如果问哪家电商争议最大,无疑是蜜芽。一边是频繁巨额融资的发稿漫天飞,一边是用户海量的投诉、甚至谩骂充斥于网络。用百度搜索蜜芽,之前长期居于首页的一篇文章《蜜芽宝贝,让我拿什么再信你?!》的博客点击已经超过12万,博主是诺基亚前员工、蜜芽早期的一位用户,因买到返修货品迟迟得不到妥善解决,最终用文字将惨痛的经历分享至网络(目前,该博文已被删除)。

类似的情况并非个案,一年间先后被爆出玛格罗兰推车和betta奶瓶售假,百度搜索“蜜芽 售假”,呈现的结果超过10万条,在中国电商历史上,如此短时间爆发大面积负面,实属罕见。蜜芽最终能否平安到达彼岸,行业内见仁见智,笔者辗转采访30余位蜜芽员工、供应商、母婴行业高管,尽力还原媒体负面背后的一个个故事。

超级CFO

留意蜜芽的人会发现,批量公关危机之后,近期蜜芽对外发出声音的,多是以蜜芽CFO孙伟出现。在笔者采访过程中,多名现任及离职高管对孙伟均赞不绝口。这位主导蜜芽C轮和D轮分别6000万美元,1.5亿美元融资的大佬异常低调,业务专业,人缘极好。据说在一次蜜芽高管互相匿名打分的活动中,孙伟是唯一一个多人给予满分的高管。

孙伟,前投行高管,2014年加入蜜芽任董事、CFO,分管财务、融资、人力、法务、新业务、客户体验等部门。一位早期加入蜜芽的员工回忆,孙伟的加盟,在蜜芽历史上算是一个拐点,从草莽时代逐步开始规范,“创始人刘楠虽然业务敏感度高,但没有在大公司历练过,管人管事还是比较欠缺,更像是一个猛冲猛打的销售总监”。在经历各种内部动荡与巨头环伺的压力下,蜜芽融资一骑绝尘,屡次在资金腾挪不开之时获得巨额投资,命运好的像小说。

除了决策、领奖和公众演说,刘楠基本把难啃的骨头留给了孙伟,客户体验提升、资本方关系维护、员工法务诉讼、高管裁撤劝退。以至于有人感慨孙伟是母婴行业的麒麟才子,一次次营救濒临绝境的“靖王”。各家知名猎头也使劲各种招数,为东家游说,孙伟连拒绝的方式也深得人心。

蜜芽能在乱世中活下来,当然不止孙伟一人之功,采销运营市场都绝非等闲。但没有孙伟,蜜芽或许已是另一种结局。

风口之痛

蜜芽创始人在多个场合表示,在风口是很难受的事情。笔者和分析师认为是真的。

尽管完成多轮融资,踩在跨境和母婴的双风口,依然改变不了B2C垂直电商的挑战:拉新难、留存差、没有护城河。除此以外,还要加上一个,履约成本极高。

据传蜜芽拉新成本约为130-160元之间,每一单履约成本约为30-40元,通俗的讲,如果用户只购买一次,订单毛利如果低于180元,必然是亏损。京东、天猫可以通过其他品类产品的售卖摊薄相关成本,但对于垂直电商这是结构性的问题,无论风怎么刮,用户如何忠诚,过了4岁,转身就去京东。

另一个困境是长期处于风口,一举一动皆被关注放大。典型的案例是betta奶瓶售假事件,出了问题之后,蜜芽没有去道歉,第一反应是发稿讲国内大家卖的都是假货,为什么大家都针对我,乐友和京东卖的也是这个啊?!这样拙劣的公关手法,导致不但消费者认为不诚恳,同时也得罪了行业内所有人,据说乐友的创始人火冒三丈,公司立即发布声明否认售卖该betta奶瓶,并与蜜芽的供应商划清界限。

创业和生意本质是有差异的,生意更需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资本方有投资组合,天然希望项目能加速发展,这种矛盾,融资次数越多越明显,这样的风口,确实不好受。

蜜芽瘦身

曾有一位高管爆料,继裁撤掉旅游、医疗服务等业务团队后,蜜芽即将裁掉妈米计划。

妈米计划是2015年蜜芽花大力气孵化的核心业务,高价挖了百度OS团队,以微商分销拉人头的模式销售蜜芽产品。在D轮融资时被蜜芽极力宣传,这种高速成长类似传销的模式可以大幅降低买流量的费用,因此吸引投资人的眼球,在蜜芽集团GMV有限的情况下,获得溢价估值。

据综合信息分析,之所以有这种变动,有多方原因,蜜芽D轮融资后,不需要再拿该模式讲故事,短期内看妈米计划增速太慢,长期徘徊在几百万的级别,拉新难,留存低,不温不火的节奏,达不到蜜芽期望。而且几百万的销量中,结构并不健康,一些产品被线下母婴店批发售卖,笔者辗转拿到一个妈米卖家销售排名激励的名单,其中一些卖家确是母婴店主,为了拿销售奖励而提前囤货;如果说母婴店囤货还可以售卖的话,一些妈妈卖家因为秒杀活动囤货,长期售卖不出去,也逐渐失去了热情。

据内部人士透露,“妈米计划”前后投入不下1000万,最终可能会以拆分的形式拿出去单独融资,用这样的方式从主业中剥离,不再继续输血。同业的另一位高管分析:

微商的模式已经过了黄金窗口期,大V店和萌店在资本的推动下,早已完成跑马圈地形成门槛,母婴作为一个需要体验和信任的细分品类,剥离出去没有商誉和品牌背书,获客极难,很难存活下来。单独建设供应链,几千万的融资经不起烧,如果沿用蜜芽的货源,等于变相给蜜芽拉新客,用户的数据信息得不到保障。此前蜜芽在与红黄蓝合作的项目中,每逢蜜芽促销,红黄蓝的会员都会收到蜜芽的促销信息,导致用户误认为信息被售卖。

一位早期加入的员工分析,这和创始人的实用主义价值观一致,用的上就用,用不上随时可以扔掉。据传在其毕业之初,便和第一份工作叔叔辈的一位高管闪婚,提早完成财务自由。当然笔者个人相信并祝福真爱,但坊间各种八卦传闻无疑对于蜜芽的价值观形成冲击,一些骨干私下接触猎头已成常态。

上市窄门

2016,母婴B2C主业在京东、网易考拉的挤压下,成长空间有限,单纯的B2C售卖母婴产品,无论是体量还是毛利,都已不能支撑体面的估值。不上市可能灰飞烟灭,上市也可能就是破发,两难的困境,必然需要有新的故事售卖。对于蜜芽来讲,这不是事。

去宝贝化是悖论,一旦母婴的认知淡化,整体的拉新会更加困难。尚且保留的新项目还有线下母婴店,在2015年底,蜜芽完成了第一笔线下收购,以1000万元控股美中宜和全国8家医院里的母婴店,并独立在三亚开了第一家母婴店,如果整合顺利,蜜芽可能会大举进行线下收购,用资本的力量完成线上线下整合,续写融资传奇。

另一个项目是在线下开游乐场,据说已经完成第一家游乐场的选址,但同业高管并不看好游乐场的模式:核心商圈物业已经被悠游堂独占,与地产商签订独家战略合作协议,游乐场如果没有规模,运营维护成本会很高,而且很难形成品牌认知。

还有一种观点,合并之风盛行,未来也许和友商们联姻也是一种选择。

只是,目前仅有高估值业绩却不行的蜜芽进退两难,稍有不慎后果不堪。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

首页 > 新闻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