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毁掉孩子,就给他贴标签吧!

来源: 2019-12-31 16:01

著名心理咨询师金韵蓉曾说过“每个孩子在自己的人生观没有形成之前,父母对孩子的任何断语都会在他或她的额头上贴上一个‘标签’,这个‘标签’可以伴随着他或她一辈子。”

我的孩子今年读小学二年级。前些天,我去参加了孩子的家长会。期间,和一些学生家长聊天的时候,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家长们要么把孩子“捧到天上”,赞美之词滔滔不绝,比如“聪明”、“懂事”、“上进”等;要么就把孩子“摔到地上”,一万个恨铁不成钢,比如“笨蛋”、“自私”、“脾气差”、“做事慢”、“胆小”之类的。

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爸妈们似乎很喜欢给孩子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但是,爸妈们可曾留意过这些标签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吗?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或者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就是心理学上讲的“标签效应”。 比如,有的家长经常说孩子“笨死了,没出息”,孩子极容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缺乏信心并产生自卑感,可能就会真的变成“笨蛋”了。

也许有家长说,之所以这样说孩子是采用激将法,让孩子奋起,不服输。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标签效应中,如果贴的标签是负面的,消极的。被贴标签的人有可能由于觉得不服气或者愤怒而产生与所贴标签相反的行为。

激将法是可行的,但是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被贴标签者独立自主的能力较强。二是能够辨别标签是否客观,公正。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越小越不具备这两个条件,越容易对父母的话产生认同感,继而朝着标签的方向发展。

因此家长千万不要轻易对孩子下结论,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因为这样轻则会毒化亲子关系,严重的还可能促使孩子向消极方面发展。

如果能够巧用标签效应,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却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这个过程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轻易对孩子定性

也就是说,不要轻易对孩子下好或坏的结论。孩子的品质和能力是需要家长期引导和培养才能形成的。所以爸妈们不要因为生活中的一两件小事,就急于给孩子定性。尤其是孩子犯错误时,更不能上纲上线地批评。

比如,孩子一两次没和邻居打招呼,就说孩子“没礼貌”、或者孩子不小心把垃圾掉在路上了,就说孩子“没公德心”,再比如孩子拿了小朋友的玩具没还,就说孩子是“小偷”等。爸妈应该做的是了解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及时引导与纠正,如果一味地贴标签,只会毁了孩子。

2、表扬比惩罚更有效

对孩子而言,家长需要多些表扬与肯定,少些批评与指责。表扬与肯定不仅是对孩子的尊重,也能够激励孩子向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相反,批评与指责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形成不当的自我评价,甚至产生自卑心理。

3、表扬,过犹不及

过多的、虚夸的、偏离实际情况的表扬,都会让孩子产生迷惑,一旦孩子对爸妈的评价产生怀疑,表扬也就失去了作用,甚至走向反面。

最后,希望所有的家长能够学会正确地“贴标签”,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

首页 > 新闻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