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寒冷的冬天还未正式登场,不少孩子就已经被包裹的里三层外三层,大人总感觉孩子小,抵抗力差,尤其是老人帮忙带的孩子,加衣服的速度总是超过降温的速度,孩子真的怕冷吗?如何给孩子穿衣才是正确的呢?
「 孩子生病,可能是捂出来的 」
秋天天气凉得快,几场秋雨,几场秋风,气温应时而落。天冷要加衣服,此话对有孩子的家庭绝不需提醒,早层层叠叠加上了。大人还在T恤,孩子已经是毛衣加身,还穿了保暖内衣。
给孩子穿得过多,经常发生在由奶奶姥姥带养的孩子身上。一般中老年女性体质寒凉,畏寒怕冷,穿得比较多,因此也觉得孩子冷,总是给孩子增加衣服。
穿多→汗多→皮肤疾病
数九寒天,我在门诊见过出痱子的孩子,一身皮疹就诊,一看全是痱子。降温的速度总赶不上加衣服的速度,也赶不上室内温度增加的速度。孩子穿的里三层外三层,汗多汗管堵塞,皮肤透气不好,清洁不佳,很容易造成痱子、湿疹、脓疱疹。
穿多→便干→肛裂、便秘、腹胀、消化不良
穿的太多出汗多,如喝水再不能保证,会造成大便干燥,大便密结变粗变硬,造成排便困难,孩子用力排便会造成肛裂、出血,恐惧排便会造成便秘,而如果两三天没有大便,患儿会出现腹胀、食欲减退。
穿多→便干→发热咳嗽
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孩子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之前或同时常伴有大便干燥或便秘。中医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不通,肺热不能排出,即容易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孩子穿的太多,造成便干,不仅会导致消化道的症状,也是引起呼吸道感染很重要的因素。
孩子新陈代谢旺盛,怕热不怕冷,而且孩子经常处于停不下的活动状态,所以孩子一定要比大人穿的少。
简单易行的穿衣原则:判断孩子穿的是否合适别摸手,而要摸摸脖子。
「 4个部位,要做好保暖 」
虽然孩子穿衣不能捂,但是孩子有4个部位是怕冷的,要做好这4个部位的保暖也很重要。
怕冷部位NO.1:腹部
在中医里,肚子是脾胃之所,保持肚暖就相当于保护孩子的脾胃。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无论是户外玩耍还是课堂游戏,一不小心就会露出肚肚,容易受凉。
小肚子受凉易损伤孩子脾胃功能,发生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疾病,所以要做好孩子的肚子的保暖工作。
肚子保暖妙招:
1、柔软的棉内衣
柔软的棉质内衣不仅具有较好的吸汗性和透气性,还能让空气保留在皮肤周围,阻断体热流失,使孩子不易受凉生病。
妈妈们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为了容易清洗而给宝宝选择化纤内衣,因为皮肤在寒冷时处于收敛状态,汗腺分泌减少,化纤衣服会加重宝宝皮肤的干燥和不适感。
2、午休、晚上盖好被子
在幼儿园午休时,老师们及时查看孩子们有无踢被子等情况,另外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
晚上睡觉时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用被子盖好孩子肚子,若担心孩子晚上睡觉踢被子导致腹部着凉,可给孩子穿上舒适宽松的穿棉睡衣,以防着凉。
怕冷部位NO.2:头部
中医认为,头部是手足三阳经会聚的地方,因此中医认为头部为人体“诸阳之会”。孩子在室外,头部温度很容易被冷风带走,以至于着凉生病。所以,外出时要为孩子备一顶厚度适宜的帽子,保持头部的温度。
怕冷部位NO.3 :足部
脚部是阴阳经络交会之处,皮肤神经末梢丰富,是对外界最为敏感的地方。孩子脚的表面脂肪很少,保温能力很差,做好双脚的保暖工作,才能更好地保证身体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
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在书包里放一套换的衣服裤子,却没有备一双袜子。其实好动宝宝在冬天也是很容易出汗,如果双脚出汗没有及时更换袜子,孩子很容易着凉。
怕冷部位NO.4 :手部
孩子的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御寒能力差,如果手着凉,极易导致全身供血不足,反射性地引起鼻、咽、气管等上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缩,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降低,潜伏在体内的致病菌便会乘机大量生长繁殖,引发呼吸道感染。
一双温暖的手套能帮助宝宝抵御严寒冬日。在手套的选择上,应尽量戴棉绒、绒线或具有弹性的尼龙手套。尺码选择应根据戴脱方便、大小适宜为佳。
「 老师温馨提醒 」
1、安全第一,衣服上带有绳、珠子、尖尖的装饰品,尽量不穿;穿鞋要讲究,要穿防滑性好的鞋子。
2、方便为佳,背带裤、牛仔裤、多扣衣物,尽量不穿;
看实际情况给孩子适当的增减衣服,给孩子穿方便穿脱的衣服,不仅孩子活动起来舒服,老师帮忙也方便。
文章来源:网络
本文非原创,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自网络,因无法核实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