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先富起来”的一群,他们的孩子又是否过得健康快乐呢?望子成龙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作为父母的,如果有能力,必定会为子女安排最好的成长环境、最优质的教育乃至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与技能。不过,在阅读新闻以至接触身边的亲朋当中,都不难发现有家长一厢情愿地认为他们的教养方式很适合孩子,但若审视他们的方法,综合而言就是“催谷”二字。
近日有一宗新闻,提到浙江有位母亲因想七岁儿子“赢在起跑线”,不但安排他一周有五堂语文及数学私人补习,更让他上七类兴趣班,时间表排得密密麻麻,连饭也来不及吃,要在车上用膳;孩子病了,仍被迫继续上课,除非情况严重得要入医院。而较早前又有一篇报道,重庆有位北大毕业的妈妈要孩子每朝五时起床学习,十一时才可睡觉,天天不断。而该名母亲同样安排了多种兴趣班:钢琴、奥数、毛笔书法、跆拳道等。似乎妈妈们要将孩子训练得十八般武艺样样皆精,但这样做就是对小孩好吗?
前些年,耶鲁大学女教授蔡美儿撰写了本叫《虎妈的战歌》的书,讲述自己教育女儿的方式,内容引起中外不少讨论之馀,“虎妈”一词亦成了严厉母亲的代名词,其后又衍生“虎爸”、“鹰爸”等称呼,从此,社会上便开始多人关注教育孩子的问题了。上述的事例,我不会质疑妈妈们的苦心,她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方法似乎用得有点过分。即使是成人,面对铺天盖地的学习和兴趣班也未必有足够的精力应付,何况是小孩子呢?孩子生病了也要逼他出席兴趣班,连饭也没有时间吃,依我看,根本就是“童年阴影”,那里有兴趣的元素在内?而每天无间断地“朝五晚十一”不停催谷,即是每晚只能睡六小时,难道爸妈们就不担心孩子的健康吗?这种重量但未必重质的教育方式,弄不好真的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即使勉强学了这么多的东西,也就不怕消化不良,到头来只学了个皮毛,如粤语那句“周身刀,无一利”的歇后语吗?
其实,培育孩子虽然重要,但亦应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玩耍、有足够的空间去训练自我管理。给孩子部分决定权可令他们养成独立、不倚赖的性格也就不多说了;而让他们玩游戏,也能训练他们的适应力。据牛津大学早前的研究指,每日玩一小时电玩的小孩比从不打机的孩子有更好的适应力及社交能力,而且对生活的满意度也较高。中国人有句话叫“勤有功、戏无益”,看来也不能一概而论,过于勤力,也可能会像橡筋般拉尽致断;过多的玩乐,也会令小孩玩物丧志,两方面需要平衡。
揠苗助长,到头来受苦的只会是孩子。当内地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一步步走向富裕,爸妈们有钱了,类似的催谷也只会愈来愈多。其实为人父母也应该想一想,这些安排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愿,抑或是真的按他们的需要而行。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