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费劲教出优秀孩子的绝招

来源: 2019-11-11 16:24

关键词【依赖】

或许妈妈会觉得奇怪,只听说孩子要“心理断乳”,哪有妈妈需要“心理断乳”的?

这是因为我们只看到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却没有意识到父母其实对孩子同样有依赖。

孩子小的时候,什么都依赖妈妈,这种美好的感觉每个妈妈都喜欢,甚至在潜意识中希望这种感觉能长久地保持下去。

因此当孩子有了独立意识,特别是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妈妈就会感到失落,觉得孩子不像以前那样需要自己了。一个想要独立,一个却下意识地排斥这种独立,于是矛盾和冲突也就随之而来。

孩子“心理断乳”前,妈妈先得“心理断乳”

当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你会不会将电视的音量调小?

相信问一百位妈妈,九十九位妈妈都会回答:会。

然而有个人却不会,而他培养出来的孩子,非常优秀。这个人就是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刘墉。

刘墉对儿子刘轩的教育方法一直都很“严厉”,甚至有些“不近人情”。

刘轩小的时候,晚上做作业,刘墉就在外面看电视,而且把音量开得非常大。刘轩被吵得没办法,于是不高兴地向爸爸提出抗议。

但刘墉对此却丝毫不理会,反而理直气壮地对儿子说:

“我现在可以为你把音量调小,但将来你到了社会上,谁会为你把音量调小呢?”

正因为刘墉处处有意识地将孩子当做一个“社会人”来培养,儿子刘轩从小就表现得很出色,后来成为哈佛大学的博士,并出版了好几本书。

我们不一定要效仿刘墉的做法把电视音量调大,但他教育孩子的这种理念,却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最终能脱离我们而成长,让他在迈入社会后,能够迅速融入和适应社会,成为一个独立自主,为自己、为社会负责的优秀“社会公民”,而不是让他一辈子待在父母的庇护下和家庭的温室中。

“家庭人”和“社会人”的角色是完全不同的:“家庭人”可以处处依赖父母,而“社会人”则必须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负责。

将孩子培养成为合格的公民、优秀的“社会人”,这是教育的责任。培养孩子成为“社会人”的角色不能等进入社会后才去进行,越早培养越好,这样孩子将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

关心有时恰恰体现为“狠心”

如果我们对孩子过于关心,每一件事都替孩子去想、去做,那么孩子的责任感就很难培养起来。

为了促使孩子独立自主地成长,有时候我们需要通过“不关心”甚至是“狠心”来表达关心。

本书作者之一吴甘霖出生在农村,十六岁考上大学之前,连三十里外的小镇都没去过。去大学报到那天,父亲送他到了九省通衢的武汉,然后把行李交给他,让他自己去学校,父亲则坐火车回家了。

第一次到大城市,分不清东南西北、连普通话都不怎么会说的吴甘霖,当时很伤心,觉得父亲太狠心,但父亲却说:

“孩子,我十三岁就成了孤儿,为什么你不能像我一样,独自向前走呢?”

后来,吴甘霖写了一篇文章,叫《父亲的背影》,朱自清写父亲的背影是慈祥的,而他的父亲却不是。但恰恰是父亲的“狠心”,让十六岁的他突然长大成人,明白从此必须自己为自己负责。

早在一九二七年,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提出:

“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至理名言。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不关心”,让孩子明白自己必须为不负责任的行为付出代价。

女儿班上组织春游,一晚上她都在兴奋地准备各种东西,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午餐,为此她特意让妈妈煎了两块牛排,夹在她最爱吃的汉堡里。

第二天一早,女儿兴冲冲地出了门,临走之前,妈妈问她:

“东西都带好了吗?”

“带好了。”

这时候,妈妈发现女儿的汉堡忘在了桌子上。

相信很多妈妈见状都会马上叫住孩子,让她回来拿汉堡。

但这位妈妈却没有这样做,任由女儿出了门。

傍晚,女儿一进门就嚷着饿坏了,让妈妈赶紧开饭。

妈妈当然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却假装惊讶地问:

“你怎么会饿呢?”

女儿一听,懊恼地说:

“别提了,我忘带汉堡了。”

妈妈一听,笑着说:

“这样啊,饿肚子的滋味一定不好受吧!以后出门前,你是不是该仔细检查要带的东西呢?”

从那以后,一向丢三落四的女儿居然变得细心了很多。

丢三落四是很多孩子的毛病,也是孩子缺乏责任感的一种直接表现。没有哪位妈妈愿意让孩子饿肚子。那是这位妈妈对女儿不关心吗?

恰恰相反,让孩子吃一次小小的苦头,懂得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比说一千遍“仔细检查你要带的东西”都管用。

可以陪伴,但绝不包办

当孩子还小,或者要处理的问题比较复杂的时候,陪伴但不包办,可以说是一种两全其美的方式。

曾任微软全球副总裁、微软中国董事长的张亚勤曾经谈到,母亲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从不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如果他是对的,母亲会听取他的意见;如果不对,母亲会说服他,但从不包办。比如,报考大学填报志愿时,母亲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最终还是尊重了他的意见。

张亚勤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家里很多事,母亲都会交给他去做。但为了让他顺利地完成任务,母亲都会询问他这件事应该怎么做,如果觉得有不妥的地方,母亲会做一些补充。

张亚勤考上中国科技大学那年,才十二岁。上学办理转移粮户关系、买火车票、托运行李这些事情,都是他自己去办理的。

母亲虽然会陪在他身边,但只在必要时做些提醒,并不包办。

当他去办理行李托运的时候,工作人员表示小孩不能办,要让大人来。坐在一旁看管行李的母亲这才走过去,指着儿子对工作人员说:“他能行,让他办吧,我不会写字。”

无奈之下,工作人员只好让张亚勤自己办理,结果看了张亚勤填写的各种表格,工作人员忍不住赞叹:“真厉害!”

尽管母亲很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但却并不在生活细节上给予他过多照料,张亚勤也始终记得母亲说过的话: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自己去面对,永远不要指望别人。”

懂得放手让孩子独立成长,这是张亚勤母亲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关心孩子却不为孩子包办,提醒孩子却不替孩子做主,这样的理念恰恰是很多妈妈所缺乏的。

我们不妨也学学张亚勤母亲的做法,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比如家里来了客人,可以让孩子负责买水果、泡茶等接待工作。另外,还可以让孩子制订家庭的年度出行计划,并准备出行所需要的物品,在购买大件物品时,让孩子比较同类物品的质量和价格等。

让孩子明白没有“理所当然”

一次,我们在四川做讲座时,一位妈妈讲述了自己的苦恼。

为了让女儿学会自我管理,她有意识地让女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没想到女儿对此很不满,甚至在作文中写道:

“妈妈根本不爱我,因为她从不送我去上学,还要我自己背书包,明明知道我洗不干净衣服却还让我洗,连肥皂水都弄到我眼睛里了……”

这位妈妈遇到的问题,相信很多妈妈也曾遇到过:替孩子做多了,孩子会觉得一切理所当然;让孩子自己做,又担心对孩子太严格。

其实孩子出现这样的反应也很正常。原本认为大人理所当然应该代劳的事情,却突然被要求自己做,孩子的失落和不情愿可想而知。

这时候妈妈需要做的,除了给孩子必要的安抚、给孩子讲清楚原因之外,最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孩子有所抵触就不再坚持,而要让孩子慢慢学会适应。

孩子一旦觉得“理所当然”,就会变得自私、冷漠。

在一次和妈妈们的交流讨论会上,有位妈妈根据自己的体会,总结了几条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在这位妈妈看来,即使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没有“理所当然”,应该有一些要求和前提条件:

① 让孩子懂得感恩。

最简单的方法,是不管为孩子做什么,都要求孩子表达感谢,哪怕为孩子倒一杯水,也要求孩子说“谢谢”。

感恩,从让孩子学会说“谢谢”开始。

② 让孩子学会分享。

孩子只有学会分享,才不会产生对什么东西都必须独占的心理。

让孩子学会分享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不管吃什么,哪怕是孩子最喜欢的,也要求孩子同时分给大家。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分享一定要落实到行动上。

有位妈妈谈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儿子小的时候,她也要求儿子吃东西前,先分给别人,尤其是长辈。没想到有一次奶奶吃了儿子送的樱桃,儿子竟然委屈得哭了起来。一问原因,儿子的回答竟然是:“以前奶奶都会说‘奶奶不吃,留给宝贝吃’,但这次她却真的吃了!”

这就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落到实处的分享。分享不是装样子,父母必须通过切实的言行,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分享的精神内涵。

③ 让孩子学会付出。

比如,父母与孩子可以共同讨论孩子能为父母做的事情:

为下班回家的父母倒一杯水;

每周为父母擦一次皮鞋;

在父母生日的时候准备一顿早餐;

……

让孩子学会付出,可以从最简单、最容易做的事情开始,并慢慢变成一种自主的行为和习惯。

《好妈妈总有好方法》

作者:吴甘霖、邓小兰

定价:36元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

首页 > 新闻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