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砥砺奋进(下)

来源: 2018-09-04 06:22

《创新与转型——2012—2017年上海发展报告》课题组

2012年5月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上海创新转型,砥砺奋进的五年。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上海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与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两会”的上海代表共商国是并亲赴上海视察,为上海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艰难跨越做出重要指示,指明前进方向。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统领全局,按照中央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体目标,团结带领和依靠全市人民,积极应对外部复杂环境的不利影响和上海自身发展转型的严峻考验,坚持稳中求进、深化改革创新,突出补齐短板,加快社会治理创新,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措施系统集成,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加快推進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确保了“十二五”规划目标全面完成和“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

四、走出去引进来,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面对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突破的重大机遇,和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上海按照中央提出的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要求,放眼全球,立足国家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的对外开放,以扩大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拓展率先发展的优势空间,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按照提升能级、整合业务、拓展功能的思路,大力推动总部经济向纵深发展,吸引更多优质国际资源进入中国,落户上海。制定出台《关于〈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规定〉的实施意见》《上海市关于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的若干意见》,加强财政资金的资助导向,鼓励跨国公司从境外向上海转移更多的总部功能,努力营造跨国公司“在上海,为世界”的环境。抓住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契机,解决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金融、审批、外汇、税收等方面遇到的掣肘问题。首推“准地区总部”概念,即“跨国公司总部型机构”,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可以享受到的诸如出入境和人员管理方面的鼓励政策向更多的外企放宽“门槛”,进一步丰富上海总部经济内涵,推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拓展资金集中管理、结算等功能,进一步增强上海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实施亚太营运商计划,建立整合贸易、物流、结算功能的亚太营运中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总部集聚地。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决策新机遇,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开放,吸引带动沿线国家金融机构集聚。同时,优先支持本市中小企业、品牌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重点开拓新兴市场和“一路一带”沿线市场;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走出去、引进来,加强经济、技术、产业链等国际合作;发挥上海国际合作交流广泛深入的优势,扩大教育、科技、文化、体育以及政府间、民间的交流合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软实力支撑。截至2016年末,在上海落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580家,并形成25个总部集聚区,投资性公司330家,外资研发中心411家,在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168个。

(二)紧密结合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加快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围绕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国际贸易中心的目标,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和新型国际贸易,进一步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出台国内首个服务贸易促进指导目录、服务贸易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认定办法,促进和支持服务贸易区域集聚。抓住自贸区建设,推动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作为国际技术交易的重要平台落户上海。以自贸试验区文化贸易先行先试为突破口,支持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建设,加快推进对外文化贸易发展。依托国家试点,借助自贸试验区扩大开放与贸易监管制度创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和平台经济,启动中国首个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平台“跨境通”,成立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做大做强外高桥十大专业贸易平台,推出国内首个“前店后仓”进口高端消费品保税交易平台,建成国内首个艺术品保税仓库。制定国家服务外包业务资金的实施细则,发布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加快推进服务外包转型升级,推动服务贸易上规模、提层次,加快提升在全球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加快“走出去”带动贸易,推广境外投资备案制度,完善对外投资合作服务体系,努力培育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本土跨国公司,探索以BOT、PPP等方式承接国际承包工程。到2016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比上年增长15%,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25%。货物进出口总额2.8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7%,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1.8%。

(三)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水平,大力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上海始终十分重视对内开放。努力发挥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的服务辐射功能,协调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和贸易分工,认真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服务全国能力进一步增强。深入实施国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立足服务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和拓展交通、环保和科技等重点领域合作,大力促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把握“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新机遇,依托大通关协作机制推进贸易便利化,促进开放型经济联动发展。开展食品安全合作,重点在区域食品安全风险联防联控、共同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地方立法和相关制度建设衔接等方面加强合作。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加强与长江流域、环渤海、珠三角等地区的互利共赢合作。吸引和集聚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国内优势企业总部来沪投资发展,形成服务各地来沪企业的平台。按照国家部署,继续做好对口支援扶贫工作。坚持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的对口支援基本方针,加强对口支援工作的精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先后编制实施《上海市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十二五”规划》《上海市国内合作交流“十三五”规划》及分地区专项援建规划,加大对新疆、西藏、青海、云南、贵州和三峡库区等对口地区帮扶力度,帮助这些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五、推进共享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上海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更加注重保基本、兜底线、抬底部、促公平,适时提高基本标准和保障水平,扩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一)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标准,解决事关居民基本生活的突出问题。坚持多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更加重视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按照“上下对接、城乡统筹、规则公平、梯次合理、水平适度”的要求,逐步形成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的制度框架,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将“新农保”和“城居保”合并实施,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统一城乡户籍职工参加失业保险办法。不断加强社会救助,形成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为基础,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救助、受灾人员救助和临时救助为补充,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社会力量充分参与的“9+1”社会救助体系。深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构建“9073”养老服务格局,初步形成以社区助老服务社、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等为服务实体,上门服务、日间服务为主要形式,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多途径满足群众住房需求,形成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征收安置住房“四位一体”、购租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研究分类分行业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三个协调适应”原则,着力完善制度机制,初步形成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框架。分类调控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建立完善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机制,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二)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总体保持平稳,就业质量有新提高。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相继实施两轮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对创业人才及团队在居住证积分和直接入户予以倾斜。以开放性、集成化为方向,推进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等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创业能力实训、产品实验试制、创业孵化等公共服务。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教育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深入推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育人制度体系、“管办评”制度体系、开放联动制度体系“三大制度体系”建设。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探索实践“两依据一参考”招生录取模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化,通过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新优质学校创建等方式,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距。基本完成行业高校划转,成立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水平持续提升。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联动,提出十方面50条改革试点任务和99条具体举措。被国家列为首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实施公立医院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医疗联合体试点,推进中心城区部分二级医院向老年护理、康复功能转型。启动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扩大家庭医生服务试点。医疗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基本完成“5+3+1”郊区三级医院建设工程,加强产科、儿科等短缺资源配置,质子重離子医院投入运行。

(三)着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探索特大城市治理新路。按照“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在体制机制创新”的总原则,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积极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作为市委1号重点调研课题,形成“1+6”文件。调整优化社区党建领导体制和组织体系,构建“1+2”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人、财、物向基层下沉。全面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推动街道党工委聚焦主责主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基层党组织建设上来,转移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等工作上来,转移到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公共环境上来。着力补好短板,加强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大“五违四必”整治力度,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广大群众赞同支持、普遍满意。坚持依法治理,形成严格执法合力,依法严禁外环线内烟花爆竹燃放,加强舆论引导,增强全民守法意识。着力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建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清单制度,完善全市统一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公共平台。推进自治共治,以区域化党建为纽带,推动驻区单位、辖区党员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协商机制建设,共同解决基层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完善自下而上的议题设置机制,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市、区、街镇三级网格化平台,做实街镇网格中心,提升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手段,在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城市道路交通秩序整治等问题解决中,实现精准执法、高效执法。

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上海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决策部署,把握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这个核心,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进一步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为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提供坚强保证。

(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从严从实推进思想建党。贯彻思想建党要求,把牢思想“总开关”。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第一位的任务,不断强化各级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拥护习近平同志作为全党的核心,坚决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确定6个方面、57条整改事项,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了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扎实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坚持在问题导向中补齐短板,全市梳理形成干部队伍建设、城市建设管理、落实市委重点工作、教育实践活动整改等4个方面、14类不严不实突出问题,注重边查边改、即知即改。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全市党员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努力让学习教育的成果体现到促进上海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上来。

(二)科学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努力开创制度治党新局面。扎紧制度笼子,靠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出台本市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工作规则》,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率先探索规范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行为试点,以体制机制创新管权治吏。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坚持“两高”“两少”“两尊重”,从源头上分散下放权力、规范界定权力、透明公开权力、严格监督权力。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正“四风”突出问题。深入贯彻落实巡视工作条例,用制度规定保证发挥好巡视“利剑”作用。拓展“制度加科技”在权力运行、资金使用、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应用,探索国资监管等35个重点领域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重点查处发生在国有资金、资产、资源处置过程中的腐败案件以及涉案金额巨大的案件。完善落实干部统筹配备机制,促进干部人才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更深程度上整合,促进优秀中青年干部加快涌现。统筹推动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形成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三)提高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能力,增强改革攻坚合力。改进和创新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不断完善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有机衔接的协调机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先后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建设科创中心”“补短板”列为市委年度“一号课题”,通过突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难题瓶颈,带动面上工作推进落实。发挥党委(党组)在同级各类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推进各方面工作。加强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优化大口党委工作机制,搭建“一个平台”,即大口党委交流平台,加强“三个联动”,即大口党委系统内部联动、大口党委间协调联动、大口党委与各区县委协调联动,形成全市工作合力。市委支持促进人大、政府、政协三大党组更好发挥作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做好港澳台侨海外统战等工作,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特别是工青妇等组织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

(四)推进基层党的建設改革创新,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进一步强化党的意识和党的领导,把基层党的建设贯穿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探索完善资源整合型党建工作模式。针对城市大党建拓展力度不够问题,推动区域化党建向上拓展、向下延伸。在区级层面,建立以区域化党建联席会为主要载体的协调机构,吸纳辖区大厂、大所、大院等有影响力的单位参与;在街道层面,通过社区党委兼职委员、社区代表会议等各种组织化方式,引导更多驻区单位和党员在社会事务中发挥引领作用;在居民区层面,全面推行“大党委制”,吸纳各方面党员代表参与基层自治共治。围绕城市建设管理和民生工作重点难点,在重大工程建设、城管执法、动拆迁等领域,推进区域党组织与行业党组织、单位党组织联建共建。加强国企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创新完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格局,统筹推进机关、高校、中小学、医院等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深化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推进“党员到社区、人人做公益”活动,深入开展第三轮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活动,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全面开展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健全和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

过去的五年,上海抓牢发展不放松,在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中保持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四个中心”服务功能大幅提升,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今后几年,上海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按照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课题组成员:徐建刚、严爱云、谢黎萍、黄金平、郭继、孙宝席、张东保

责任编辑:刘 捷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

首页 > 小学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