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会议决议》对弘扬优良文风的启示

来源: 2018-09-05 07:06

黄云 代兴

[摘 要]今年是古田会议胜利召开85周年。重温《古田会议决议》,其实事求是、简洁清晰、自然朴素的文风,对于当前弘扬优良文风,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古田会议决议》;优良文风;启示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8-0020-02

1929年12月,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召开,会议通过了我们党历史上的纲领性文献《古田会议决议》。今天看来,学习借鉴《决议》的好文风,对纠治当下一些材料和文电中存在的空洞冗长、文过饰非、语词造作等不良现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决议》重点突出,启示我们行文要紧扣文章主题分析论证,做到主次分明、要言不烦

古田会议是在红四军内部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滋长严重,但党的领导机关对这些不正确思想缺乏一致的坚决的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当时最紧要的问题就是纠正红四军党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重申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规定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等。《决议》紧紧抓住这一关键问题,开门见山提出“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并将其区分为“关于单纯军事观点”、“关于极端民主化”、“关于非组织观点”等八个方面,每一个方面按照“表现——来源——纠正的方法”的逻辑脉络逐次展开,其中又用相当的内容来阐述纠正的方法。从全文篇幅来看,《决议》共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占到整个文献的四分之一,主次明确;从论述的语句来看,采用分层列举的方式,直接、简洁、清楚地阐明问题的实质和要害,无多余的废话,比如“一成决议,就须坚决执行”、“说话要有证据,批评要注意政治”、“从思想上肃清盲动主义”等。反观当前,很多材料主题不鲜明,分不清主要与次要,抓不住问题实质,行文逻辑不符合群众的认知习惯,表面看似头头是道,实则经不起推敲,掺杂的水分多,有价值的干货少;还有人错误地认为写得长讲得多、面面俱到,就是重视工作、计划周密、思路清晰;甚至还有的刻意去求对仗、求新意,玩文字游戏,这些都是没有抓住行文重点的做法。要纠治此类重点不突出的现象,就要像《决议》那样,事先弄清楚写材料的背景、意义和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掌握核心要点和关键要素,然后直奔主题,直接对每一个要点展开实质性论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说清问题即可,力求做到主次分明、言简意赅、论述贴切。

二、《决议》问题具体,启示我们行文要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做到不绕弯子、不故作高深

《决议》通篇贯穿强烈的“问题意识”,把反思红四军党内客观存在的问题,提高到担负不起中国伟大革命斗争的高度来认识。特别是在关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地位的问题上,敢于坦诚公开,不害怕由于暴露内部问题而影响党和军队的威信,诸如《决议》中写道:有人把红军的政治工作机关隶属于军事工作机关,提出“司令部对外”的口号;许多党员不在党内批评而在党外去批评;红军官兵中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一些同志的报复主义、小团体主义、雇佣思想、享乐主义、消极怠工、离队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党员加入太随便,等等。除此之外,《决议》还对当时红军宣传工作中存在的宣传员成分太差、对白军士兵的宣传方法不好等缺点,各部队中官长蛮打士兵,对伤病兵安慰不好、不表示同情的问题等,一一举出具体事例,见人见事,既有客观事实,又有具体分析,足以反映出当时红四军内部面临的问题。联系到今天,许多人起草材料不实事求是,重心大多放在讲述成绩、介绍经验做法上,讲歌功颂德的话多,点内在问题的话少,有的甚至把批评委婉地说成表扬,故意遮盖问题、缩小问题,生怕上级知道问题遭到批评。要纠治行文中此种“问题意识”不强,讲问题大而化之的现象,首要的是要树牢共产党人的政绩观,像当年《决议》起草人和修改人那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对一些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违纪违法问题、社会丑恶现象敢于“亮剑”,不怕脸上无光,不怕得罪人。其次要像《决议》那样,直面矛盾,摆问题客观实在,事实确凿,用语精炼,用具体的人物、事例、数字说话,不要只讲一些原则性的、遮遮掩掩而没有多少用处的废话。

三、《决议》用词直白,启示我们行文要重视运用通俗化语言,做到群众愿意听、听得进去

纵观全文,《决议》没有晦涩难懂的词汇,没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么高深的理论,其中绝大多数是官兵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关心的、常见的,能够听得懂、听得进去的通俗语言。诸如“坐狱”“上门板”、“捆禾草”、“闲杂人”、“卖假膏药”,以及“背米不问大人小孩体强体弱,要平均背”、“上级机关要勤快答复下级机关的问题,不要拖延太长,失了热气”、“要伤病兵让路的时候,要好好对他说,不要一把推开他”等官兵一听就懂的直白语言,话语朴实,生活化、口语化味道浓。如果拿我们党历史上一些重要文献与之相比较的话,《决议》使用的群众化语言,其大众化程度是其它文献难以达到的。所以要使承载思想理念、价值规范的话语转化为广大群众遵循的实践原则,学习掌握群众语言就是一门必修课。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么?”并强调“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词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对比当前的一些讲话、文件,动不动就是组织严密、领导重视、工作扎实、成效明显,格式上首先穿靴戴帽,接着一二三娓娓道来,大话套话多,陈词滥调多,模糊性的词语多,读起来、听起来让人乏味、反感。要改变这种现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给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他经常使用一些直朴、简单的大白话、大实话,用富有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浓郁生活气息的话语来表达大思想,如用“缺钙”“软骨病”来比喻理想信念缺失,用“打铁还需自身硬”来强调领导干部的本领恐慌,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来讲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等等。上什么山唱什么歌,只有重视吸纳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话语,使用口语化、接地气的语言,打破模式化的传统思维,少讲一点言之无物的话,多讲一些触及真情实感的话,才会使文章更有生命力、有吸引力。同时,要针对青年的认知习惯,重视使用流行网络语言,掌控话语权,传播“正能量”。

四、《决议》措施有力,启示我们行文要围绕问题搞调研出台办法,保证理论的指导性、可操作性

《决议》中每一部分,首先是提出问题,接着分析问题,最后是明确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决议》中说,开会时有人发表不同意见出现争论时,一次不能解决的,开二次会议再把是非弄明白;新分子入党要有“没有发洋财的观念”、“不吃鸦片、不赌博”等五个必备条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谈话教育;给士兵上政治课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以姿势助说话、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等;个别谈话对象主要针对受了处罚的、伤兵、新兵、俘虏兵、对工作不安的同志,用诚恳的态度和他们说话,每次记录谈话的要点及其影响等。这些办法具备如此强有力的针对性、可操作性,是为什么?当时在古田会议召开前,毛泽东根据中央来信精神,亲自到部队中召开座谈会,听取干部、战士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在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后,为会议起草了决议案。没有调查与正确的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决策权,搞调研是寻求问题解决办法的前提。看一看当前机关起草的一些公文,以及个人拟定的一些材料,大多数制定的措施与本单位、本部门结合不紧密,下面的人看过或听过后不知道该如何去办,这又是为什么?其根源就是下基层调研走马观花,深不下去,实不下去,不了解广大群众“生活如何、想着什么、需要什么”。所以,要使文件、决议更好地发挥指导工作、解决问题的作用,相关人员必须走出机关,深入到基层一线,带着问题在火热的群众生活体验中发掘材料,在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从小处细处着手,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使理论真正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有力武器。

作者黄云系成都军区77216部队政治委员,代兴系成都军区77216部队政治协理员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

首页 > 小学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