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暴跳如雷时,恰恰是孩子最需要你时

来源: 2019-11-20 17:30

1

《血战钢锯岭》中最让我动容的,是戴斯蒙德·多斯小时候与哥哥打架的往事。

多斯在与哥哥打闹中,一时失去理智,拿起砖头砸向了哥哥的头。哥哥瞬时昏厥,父母手忙脚乱地施救。知道自己闯了大祸的他,不安地站在神像前面,默读上面的戒条。

他面色惨白,神情恐慌,甚至连听觉都失灵了,周围的声音像幻觉一般在他的耳朵里重复播放着。

确定哥哥脱离危险后,多斯的爸爸拿着皮鞭走来,大声恫吓他,扬起鞭子准备抽他。那一刻我紧张极了,因为我知道,此时任何责罚,对他来说都是二次伤害。

妈妈拦下狂躁的爸爸,抱住多斯,温柔地告诉他,哥哥会没事的。

“哥哥会没事的。”

这天籁般的声音,简直是天一样大的宽慰。

闯了大祸的多斯,以为自己会大难临头,结果却得到妈妈春风般的安慰。正是那种如释重负般的极乐,为他后面的一生,写下温暖的前奏。

多斯入伍之后,坚守信仰拒绝拿枪,因此拖了队伍的后腿,遭到太多排斥和欺辱。可他不妥协、不抱怨,仍然保持一颗宽厚的心,在战场不遗余力冒死拯救那些毫不留情嘲笑他的人。

导演在一部战争主题的电影里,插了这样一段温暖的童年旧事,想必就是要为多斯日后的宽厚埋下伏笔。

父母的温情,能够成就孩子的一生。

温情体现在日常,更体现在孩子最“魔鬼”的时候。

2

我有个外甥,是表姐的孩子,从小是个蔫瓜,不爱学习,但也不捣蛋。成绩偏差、性格内向。

小学四年级时,外甥与同班同学结伴出走,留书说不混出个样子不回来。

他走后,表姐全家出动四处寻找,搜寻范围越来越大,却毫无收获,大家心力交瘁。

八天后大家正陷入绝望时,孩子回来了,蓬头垢面,精神萎靡。他站在门口,怯怯地说,“妈,出租车在下面等着,我没钱付了。”

表姐和表姐夫一起去付了车钱,回到家里,孩子正垂着头坐在沙发上。看到他那副落拓没出息的样子,两口子气不打一处来,指着孩子说:“你有本事走就别回来啊,还回来干嘛!”

孩子困顿的眼睛里忽然冒出凶光,站起来拎了脏包又往门外冲去。

爷爷眼疾手快把孩子拦了回来,可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不愿意和父母讲哪怕一句话。

表姐和表姐夫愧悔不已,说当时应该抱抱孩子的,看他那副可怜的样子,都不知道在外面经历了什么,一定过得很辛苦。

然而他们不会知道了,因为孩子被伤了心,什么都不愿意给他们知道。

在他最脆弱时给他再次施加痛苦的父母,他又怎敢将痛苦拿出,与他们分担呢?

3

听过一个睿智的小故事。

攒了数年钱的父亲,终于买下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那款车。他美滋滋地开车回家,然后到水房提水准备清洗一下。

五岁的儿子看到了,很想帮父亲一把。于是跑到厨房,把妈妈平常洗碗用的钢丝球拿了出来,就着父亲刚提来的水,开始擦拭父亲的新车。父亲心情很好,一边吹着口哨一边摇着手里的抹布,向这边走来。

等走到车前,才发现自己的儿子在干什么。他心疼地叫了起来,只见车身被儿子手中钢丝球的运动轨迹显示出一道又一道的花纹。听见父亲的叫声,儿子高兴地抬起头来,“爸爸,我要帮你一起擦车。你看!”

儿子的小手指着刚擦过的地方,当他的小脑袋随着转过去时,才发现那些刺眼的花纹。儿子显然是吓坏了,他惊恐地垂下头去,两条小腿不停地打着颤,心惊肉跳地等着即将到来的惩罚。

“这可是我新买的车!”父亲攥起拳头,心里的怒火不停翻滚着。但是突然,他蹲下身去抱住了哭泣的儿子,“傻孩子,谢谢你帮爸爸擦车,爸爸爱车,但是爸爸更爱你。”

儿子停止颤抖,如释重负般哭了起来,哭声中夹杂着喃喃的“对不起”。

不管父亲是否惩罚他,儿子都知道自己做错了。而父亲及时压抑住自己的怒火,孩子免去经受一次狂风骤雨。

是否应该惩罚孩子标准在于他做事的初衷,而非事情的结果,因为这两者如果不统一的话,他其实已经受过了惩罚。

4

多斯举起砖头,不过是为了打赢哥哥,看到哥哥昏厥,他已经知错,并且预估了最差的结果,他甚至在心里把自己打入地狱。哥哥没获救时,正是他最恐惧时;

表姐的儿子离家出走,是怀着理想主义的心情,想去闯荡一番,想打一个属于自己的天下再回来。他铩羽而归,是因为第一次知道世界残酷,第一次发现自己在广阔的世界面前,如此渺小无助,他失落地退回家庭,心上满是伤痕;

而那个用钢丝球擦车的儿子,他是满心喜悦地去帮父亲的,甚至还有可能为自己钢丝球擦车的主意洋洋得意呢,毕竟这不是每个孩子都具备的常识呀!他甚至在等着一顿奖赏呢!车被划伤,对于他来说也是出乎意料、触目惊心的。

当孩子做了意料之外的“错事坏事”,父母们总是会在第一时间暴跳如雷。但是父母最狂躁时,往往是孩子最需要安慰的时候,他们被违背于初衷的结果惩罚,内心充满挫伤,渴望得到安慰、拥抱。

5

当你暴跳如雷时,心里的想法也许是“这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感觉这孩子如果不暴揍一通非得变得无法无天了。

而这时,孩子恐怕也正在惊讶:“我怎么会做了这样的事情,我的想法不是这样啊!”

看,父母和孩子的认知,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你因一件偶然发生的事件,而担心孩子变成必然的坏人;而在孩子的认知里,它就只是一个偶然事件。

此时,如果你任由自己的怒火燃烧,对孩子施以责罚,就等于是在和他强调,“你就是这样的坏人”,孩子在受到二次伤害的同时,也会对自己的坏身份作出进一步肯定。

而且,每当你察觉自己要发脾气时,都应当强迫自己先冷静下来,思考下到底是孩子真的应该被惩罚,还是你只是发泄自己的情绪。任何时候,父母向孩子发泄情绪都是禁忌。

相反,如果你及时刹车,明白这只是一个偶然,而在这偶然的错误,孩子已经因为结果和初衷的不一致,受到了惩罚和打击,你就会知道,此刻孩子更需要的,是宽慰。

你的宽慰,会换来孩子的宽厚。

等你和孩子的情绪都平复了,再去“复盘”,他也容易接受。

6

你因为孩子的错误而暴跳如雷时,恰恰是孩子最需要你安慰的时候。

其实很多时候,表面上孩子是“犯罪者”,可事实上他们已经在“犯罪”中受到了惩罚,因此更是受害者。

此时是去指责他们的“犯罪”,还是安慰他们受到惩罚的苦楚,全在于父母的选择。

横加指责,会压垮孩子。

而最脆弱时的宽慰,会照亮孩子的整个人生。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

首页 > 新闻

显示全文